学子风采|罗梓茗:画笔为剑,在光影交错中斩获名校offer的艺术追梦人

发布时间:2025.07.30 发布者:

当同龄人还在为专业选择迷茫时,罗梓茗(Alex)已经用画笔勾勒出了自己的未来——UCL艺术史专业的录取通知书,是她用16个半小时的肖像画、150页的艺术作品集,以及无数个在画板前度过的深夜换来的"战利品"。

这位美伦国际高中的"艺术狂人",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"热爱可抵岁月漫长"。

"不务正业"的学霸:

从数理化到艺术史的华丽转身

谁能想到,这个如今沉浸在艺术史中的女孩,曾经是个痴迷化学实验的"理科女"?"我特别喜欢观察金属氧化后的颜色变化,觉得那简直就是大自然的调色盘。"罗梓茗笑着回忆,她曾经也喜欢化学而立志要学化工专业。

初入美伦时,她曾因专业选择而陷入迷茫:从最初的化工专业,到教育学的考虑,再到最终的艺术史,她的每一次转变都源于对自我兴趣的深度探索。“我一开始想学化工,因为痴迷化学的奇妙反应;后来又因为喜欢教同学学习,考虑过教育学。”她回忆道。然而,在与升学老师深入交流后,她发现艺术史才是真正能融合她艺术天赋与学术兴趣的领域。

“我从小就喜欢画画,无论是写实还是动漫风格,我都乐于尝试。”罗梓茗表示,美伦的学习节奏让她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,通过合理规划时间和高效利用课间、晚修等时间段,她不仅完成了繁重的学业任务,还坚持绘画创作,通过绘画来放松心情、调整状态。这份热爱驱使她不断自学和探索,后来慢慢将这份热爱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。

“艺术史不仅是历史,更是人类创造力的见证。”罗梓茗在申请文书中巧妙地将物化知识与艺术史结合,提出“科学进步推动艺术媒介革新”的独特视角。例如,她研究金属氧化反应对绘画颜料的影响,甚至追溯到古代鸡蛋清作画的传统。这种跨学科的思考方式,让她的文书脱颖而出,成为打动招生官的关键。

"野路子"艺术家的逆袭:

用作品集诠释艺术灵魂

与大多数艺术生不同,罗梓茗没有参加过专业艺术辅导机构。"我的老师是B站和ins。"她调皮地说。从小时候临摹动漫人物,到后来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技法,她靠着网络资源和自己的钻研,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绘画功夫。

凭借从小积累的绘画功底和独立研究能力,罗梓茗完成了高难度的A-Level艺术学科作品集。她的作品集以“光影”为主题,用古典油画、现代丙烯等不同媒介,从古典主义的严谨到印象派的灵动,再到后印象派的主观表达,展现了艺术史中光影理解的演变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她仅用两周时间完成了70页的调研和创作,最终以A*的成绩为申请增添色。

这个"野路子"出身的姑娘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。

"多动症"创意达人:

舞台、缝纫机与马克笔的奇妙组合

如果你以为罗梓茗只是个埋头画画的"宅女"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在美伦的三年里,这女孩几乎尝试了所有艺术相关的事情:在毕业音乐节上,她克服舞台恐惧,害羞的她鼓起勇气演唱音乐剧《汉密尔顿》的选段,惊艳全场。她还为同组演出的同学自制"蚊帐头纱"服饰参演音乐剧。“这是我对高中生涯的告别,也是圆了初中以来的舞台梦。”她笑着说道。

“画画是我的解压方式,也是我与世界对话的语言,我也喜欢捣鼓手工。”为了DIY独一无二的球鞋,她买了丙烯马克笔,把普通板鞋变成了艺术品;为追星创作过16个半小时的肖像画。最近她又迷上了缝纫,"我连布料都买好了,准备自己设计做衣服!"

这种对艺术的纯粹热爱,让她始终保持创作的热情。

给学弟学妹的"非典型"建议

将兴趣与学术结合

"别被'应该'束缚。"回顾自己的申请历程,罗梓茗最想分享的是这句话。"当初所有人都说学艺术没前途,但我用作品集证明了这个选择的价值。"她鼓励学弟学妹勇敢尝试跨界融合,将兴趣与学术结合:“艺术史让我明白,所有学科都是相连的,关键在于你如何发现它们的魅力。”

她特别感谢美伦国际高中的老师们:"他们没有强迫我走'稳妥'的路,而是鼓励我把化工、教育和艺术的兴趣融合起来,去大胆尝试,这才有了后来独特的申请故事。"

如今,这个曾经对未来迷茫的女孩,已经准备好带着她的画笔和好奇心,前往UCL开始新的冒险。而在她身后,是美伦国际高中"尊重每个梦想"的教育理念开出的又一朵绚丽之花。

在标准化申请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,罗梓茗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竞争力,往往藏在你最"不务正业"的爱好里。美伦国际高中正是通过这种对个性的包容与培养,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。